Monday, February 26, 2007

錄音美學

昨天下課去美好時代出清了口袋
換來一晚美好的音樂
相較於在美好時代聽到的甜美音色

我的器材表現似乎比較清淡一些
我判斷是器材的差異性
美好時代用的是全套法國器材
唱出來的法國錄音
都帶著一股華麗的美感
今早起床做個實驗
將前級高電平的二支Siemens ECC82換下來
插上二支法國Mazda 12AU7
重新聆聽昨晚的曲目
果然聽到了華麗的法國美聲
這就讓我想起Psycho寫的『不加料唱片』
我認為任何的音樂錄製都反映著該公司的美學觀
調味只有程度上的差別
所謂的不加料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如器材的電子零件各有各的特性
錄音工程從選擇錄音場所、麥克風、架設位置到錄音機等等
都會加入錄音師主觀的美學
只是加料者的道行很高時
人為的調味被巧妙的隱藏起來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一些生活上的體驗
我一向愛吃法國料理
但是法國美食基本上被現代自然養生派詬病為overcooked
眾多的香料加上精緻的烹飪滿足了視覺、嗅覺與味覺
其實和食材的原味相去甚遠
另一件事是香精油
同樣的薰衣草有西班牙、英國、義大利等品牌
同樣都是蒸餾法粹取
可是法國薰衣草精油的香味就特別濃郁
紅酒也是一樣
一位品酒高手朋友告訴我
法國紅酒爲了品質和口感常會作適度調味
由此可以看出「調味」本身就是一種法國文化

至於這些引人入勝的「調味」秘訣
恐怕得去請教法國香水的調香師囉
我只覺得Siemens真空管唱法國音樂就是少了點味道

www.stsd.idv.tw/

寒夜裡的一碗抹茶

今晚的確滿冷的,回家時外面是9.5度,正想著該喝杯什麼樣的熱飲,進門就收到一保堂茶舖寄來的包裹,及時補上我的斷糧危機,泡上一碗新鮮抹茶,聽著BNL里昂打擊樂團演奏的拉威爾和德布希,頓時寒意減了一半,抹茶的清香和暖暖的印象色彩交織在空間裡。

大小孩的玩具



網友耳醫兄說「‧‧‧以LP調整的樂趣,真的是『大小孩的玩具』‧‧‧」,這句話真是點出了我的心聲。
  
「玩」是人類的學習動力之一,但是透過玩進而建立情感,就不是今日自動化產品能取代的,手動的機械唱盤、臂、頭,必須由設計師組裝完成,每一部的特性略有不同,這其中凝聚著人的情感和專注,使用者透過操作,調整出來的聲音,這個互動過程,讓人和機器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經驗。就像在電腦普遍使用的今日,鋼筆仍然是我的最愛,每支鋼筆透過使用者,建立了一種默契,換支筆可能就無法習慣。 現在聽音樂的心境和過去不同,誠如耳醫兄所說「‧‧‧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聽音樂呢?‧‧‧」,所以忙碌時聽CD,專心聆賞時就聽LP,管它什麼版本,放輕鬆享受美好的慢時光。

驚喜


也許是多年來的生活習慣,每次經過唱片行,一定會進去看看。今天中午到光華商圈買零件,經過合友唱片時,很自然的走進去,看著LP架上到了一批新片,這些片子的外包裝很陳舊,可能是從唱片公司倉庫挖出來的,有些片子的封套上還有霉點,我就隨意的東翻西找,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張Paul Mauriat's Golden Record荷蘭版,其中曲目勾起了學生時代的回憶,花250元買到的是滿心喜悅,這種感覺真像是挖到寶藏一般,回到家迫不及待的拆封聆聽,當熟悉的旋律Love is Blue從喇叭中響起時,我和年少的我也在時空中重逢。

調整心得

最近試了一些不同的調音小道具,首先是石墨的CD片,放在CD上可以吸收CD轉盤在高速旋轉時的震動,實際聆聽時,發現石墨CD片雖然帶來較黑的背景,但是音樂的活生感也相對地減少; LP墊的材質就更多了有毛氈、石墨、橡膠‧‧‧ ,我不喜歡唱盤附來的felt mat ,剛好去越點音響買唱片時,老闆推薦一種矽膠片,回家後放在我的盤上試聽,聲音比起felt mat要好很多,但是聲音的活生感不見了,上週在Joy Audio買了Clearaudio的唱片墊,和唱片一樣的vinyl材質,看來就像一張200g的唱片,只不過一面是光面,直接接觸唱盤面,另一面則是密密的刻紋,而且外圈到內圈的刻紋密度也不相同,放上唱片,重新調整了VTA ,聽了幾首熟悉的曲目,發現背景很安靜,聲音的平衡性很好,最重要的是音樂的活生感沒有減少。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VTA和針壓


最近在聆聽Friends Of Carlotta/Live In Studio這張片子時,總覺得系統的低頻量實在太多了,可是聽CD卻沒有問題,於是重新調整唱臂的VTA ,接著設定針壓1.8 g 抗滑定在0.5 g ,再聽How deep is your love這首歌,我聽到非常有彈性與軟質的低頻,自然的堂音和空間感,低頻的量不再膨脹,線條卻更清晰,高頻部份延伸了空氣感,再聽另一張 Diana Krall的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

Wow! What a wonderful night.

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最近一期U.S.News & World Report的封面文章50 Ways to Improve Your Life in 2007 ,分別是健康、思維、家庭、社群、環境和居家五個面相。要做到每一項有點困難,所以在這50種方法中,我選出了10件容易做的事,和大家分享。
 
1. 設定一個目標,如閱讀一本好書或學習一件事物

2. 一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一定要流汗才算
3. 別將7-11當成媽媽廚房,學習料理,不但增添生活樂趣,而且省錢又健康
4. 雖然咖啡很流行,但是每天別忘了喝杯綠茶(高山茶、日本抹茶或煎茶)
5. 每週找一天拔掉你的耳機、手機、網路線等‧‧‧,將你自己連上我們的真實世界
6. 開啟一個部落格,可以理理思路練習寫作
7. 關掉電視,少看點新聞八卦,對你的健康快樂絕對加分
8. 試著找資料,計畫安排自己的旅行,別再跟著旅行團走
9. 盡量減少污染環境,沒必要別開車,走路對身體好,也讓你有時間觀察週遭的世界
10. 美化你的居家生活,不是要你買名牌傢飾,而是學習自己動手,佈置一個更溫暖的家



虛擬搖滾、虛擬子宮與虛擬媒體工廠

虛擬搖滾不久前,朋友送我一片Rock'N Roll Your Own CD-ROM,並玩笑的說,從此可以自組樂團,搖滾狂飆一番。我想,這實在太抬舉我了,我雖然喜歡搖滾,但也僅止於聆賞,對於樂器、作曲根本一翹不通,不過看到光碟封面標示著no musical ability required,實在好奇這種教音樂白癡製作樂曲的遊戲是怎麼玩的,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打開玩賞一下,沒想到,瞬間便深深被吸引住了。首先,影像的風格很對味(cool!),接下來,非常簡單的使用界面令人激賞,幾乎不用看說明憑直覺便可以玩了。內容很豐富,裡面收錄了80段循環主題曲,一百多種音效,包括各種樂器、人聲、動物聲……等,電腦鍵盤還可以模擬電子鍵盤樂器來彈奏,你只要將主旋律抓進聲軌(共有8個),按下play鍵,便可以一手用滑鼠玩音效、和聲,一手彈奏其它樂器,開始一邊享受屬於自己的Rock'N Roll (還蠻唬人的喔!),一邊欣賞精彩的MTV影片。此外,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歌聲或其它樂聲輸入混音後錄下來,成為自己的私房搖滾(夠酷吧!)。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這麼輕易的便成了「作曲家」(花了約半小時)。雖是遊戲性質,不過還是覺得很過癮。這種「虛擬搖滾」的樂趣,勾起了我對「虛擬子宮」的遐想,也引發了我對未來個人「虛擬媒體工廠」的想像。

虛擬子宮
根據現代心理學分析,人類潛意識中許多的不安、恐懼與危機意識,皆源自於「子宮的失落感」——嬰兒從他/她熟悉的環境中,突然被丟入一個他全然陌生的世界裡,所產生的焦慮與恐懼。為了探索這生命之謎,科學家藉由電腦科技為人類胚胎複製了一個「虛擬子宮」,以胚胎的角度身歷其境的去感受他成長中的真實環境,結果意外地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像我們傳統觀念中那麼寧靜與安詳——母親血管的流動聲,就像吵雜的高速公路,心跳聲有如重金屬音樂的「貝斯」,任何我們平常不以為意的微小生理反應,經由羊水的傳送,都變得相當強烈……原來這個渾沌世界,竟然如此的熱鬧與喧譁,也難怪他突然間被送進一個「太安靜」的陌生世界中,會緊張得號啕大哭。

這個「虛擬子宮」的告白,改變了我對搖滾樂的看法,盡管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持續近半個世紀之久,影響力無遠弗屆的流行文化,是源自年輕人對於現實世界不滿的一種反叛與逃避的方式,但就某種角度而言,這種充滿節奏,近乎「噪音」的音樂形式,其魅力會不會是來自「子宮歸宿感」的呼喚?唯有如此,才能說服我相信搖滾樂迷的宣言——除了高低起伏的週期性,搖滾樂永遠不死,且與時俱進。

虛擬媒體工廠
自從電腦走進我們的世界,人類的生活便陷入一種既複雜又簡單的矛盾情結,藝術創作方面尤其明顯——學習新科技很複雜,創作變得很簡單(其實不盡然),以電腦繪圖來說,由於龐大的現成圖形與影像圖庫垂手可得,加上容易使用的電腦影像合成軟體的幫助,使得許多從未受過傳統繪畫訓練的人,也能輕易地進入這個領域從事創作。對於音樂方面,透過各種電子合成樂器的結合,一個人便能創作如百人樂團演奏般,氣勢旁礡的樂曲,早已不是新聞了。影片方面,隨著DTV科技的發展,各種動畫製作與影像編輯軟體的日趨成熟,使得許多人不需透過昂貴的後製作,便能在個人的電腦上完成創作。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人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多媒體工廠,電腦接收了一切專業技術的工作,剩下的丟給右腦去發揮,無論是工作或娛樂,富創意的大腦,才是最後的贏家。想想看,西元2005年的某一天……

虛擬擁有
早上7:30,他走進健身房,遵照「電腦體能諮詢師」的建議,開始做一些適當的體能訓練。8:00,享受電腦管家為他準備的營養均衡早餐。9:00,進入VR虛擬實境工作室,戴上眼鏡式顯相器與感應手套,接受3D立體掃描,建立一個「分身」走進電腦空間(想像電影「桃色機密」中麥克.道格拉斯利用VR裝置偷看電腦檔案的景象),首先察看電子郵件,接著與公司同仁開了一個會議,然後走進金融市場,展開緊張的廝殺。12:00,走出工作室,吃一份簡單的午餐後,躺進一個專為消除緊張、恢復能量而設計的液體浮力艙中,做一段冥想的午休。下午2:00,重新進入VR工作室,這一次是叫出他的數位音樂製作人,和他討論他想修改的樂曲風格,敲定後,猶豫一下,打開影像管理部門,Pamela燦爛的笑容迎面而來,使他感到一陣心痛,原本以為Pamela將是他創作中,劇情裡永遠的女主角,如今,這段戀情已成過去,他思考著到底是請電腦工程師製作一個完美的3D主角,還是讓下一位女友來取代……。一年後,他的創作在電子空間(Cyberspace)中大受歡迎。其實,他不是專業導演,也不是作曲家,他所擁有的只是滿腔的創作慾與無限的想像力。

虛擬失落
這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這是你我有生之年可能會身臨的情境,也是科技烏托邦主義者的樂觀幻想。這個完美的個人虛擬媒體工廠,一切俱足,有如「虛擬的子宮」,安全而舒適。只是,當人類在尋回「失落的子宮」的同時,是否會惶恐的發現--已經失落更多不經意的擁有?

選擇


看到很多關於微波爐的負面報導,突然想起過去沒有它的年代,日子不也是過的很好,可是「方便」就像魔咒一般,讓我們快速擁抱科技產品,有關微波或是致癌等報導,也永遠有正反兩面的看法,為了求個心安,我決定從今年一月起停用微波爐,雖然下決心回歸簡單生活,但是心理也懷疑能否抗拒「方便」的誘惑,所以微波爐仍然佔據著廚房的位置,一方面考驗自己的定力,另一方面也準備隨時投降,回歸科技的懷抱。 剛開始的時候,最不習慣是早上起床熱豆漿,過去只要從冰箱拿出豆漿,倒入杯中放到微波爐裡,關上門按下加熱鍵,嘟的一聲,只見微波爐的燈光亮起,裡面的轉盤開始緩慢的轉動著,50秒後又嘟的一聲,一杯熱騰騰的豆漿就好了。現在呢!我要準備一個鍋子,盛著小半鍋水,然後放入一杯冰豆漿,打開瓦斯爐間接加熱,剛開始不是過熱燙嘴,就是外熱內冰,好幾次嫌麻煩想放棄,可是看著水加熱的過程中,冰豆漿受熱到蒸氣上升,這個互動似乎還滿有趣,就這樣從失敗中學經驗,也讓我體驗到生活放慢時,處處都是學習和樂趣,從不便到習慣,已慢慢地忘記了微波爐的存在,前幾天整理廚房時,才發現已過了半年多沒使用微波爐的日子,而我竟然完全忘記了它的存在。

重返LP的美好時光

因為忙碌賣掉了黑膠系統,以為從此握著遙控器,享受CD帶給我的美妙音樂,雖然少了黑膠特有的味道,但是也還能接受,更何況唱盤唱臂沒調好,聲音也還不如CD(自我安慰),就這樣十年的平靜歲月一閃而過,直到前年在歡哥家再次聽到黑膠,音樂充滿了空氣感和活生感,那種輕鬆沒有壓縮的聲音,喚起我長久以來塵封的記憶,回家後再聽CD總覺得失落,可是現實歸現實,重回黑膠世界也是問題多多,最主要是唱片難求,新發或重刻片有限,而且很貴,雖說有二手片可買,但是黑膠牽涉到使用者的習慣,如果片子一天聽個幾回,溝槽早就變形失真;或是聽前不清潔,聽後不收拾等不當使用,都會讓買家大失所望,可惜又無法試聽後才買,這個問題也讓我裹足不前,只好收集資料保持觀望,任憑那美好的聲音在記憶中迴盪,直到去年底和老同學聯絡,才知道他也很久不聽黑膠了,不過他的黑膠仍保留著,這可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一絲曙光,因為我這同學和我一樣,有些原則死守不放,對於黑膠的態度,一向是聽前清潔,聽後收拾,即使最愛的片子也保持一天不聽第二次,所以可以放心接手他的唱片,因此下定決心開始找盤子。 買二手唱盤也是機緣,往往可遇不可求,加上我的規範又一堆,首先是預算能接受(廢話),其次是盤子的高度限制,因為唱盤太高會擋住牆上的電漿,最好加上避震腳後的高度在15公分以內,所以特別高的唱盤就出局了。再來是機能上的要求,直驅唱盤的聲音我不喜歡,皮帶傳動又分軟硬盤,至於軟硬盤的聲音各有特色,軟盤對於回授處理輕而易舉,但是懸掛調整很累人,想想過去一直用軟盤,這次就考慮硬盤吧!同時也比較適合目前系統。最後是視覺上的要求,造型難看的唱盤不考慮,對於學視覺藝術的我而言,這個毛病已無藥可醫。這麼多的限制當然就得靠運氣,上MyAV搜尋有沒有合用的唱盤,有天看到Tien兄的廣告Audiomeca J-1,哇,夢中名器出現了,和Goldmund可說是兄弟盤,都是電子控制的唱盤和正切臂,到田兄那兒試聽,覺得狀況如新,一切都符合我的需求,只是直覺上好像體積很大,請田兄e給我它的Manual,回家量了尺寸發現我的Spider架子放不下,只好放棄另作打算,沒想到接下來有網友要賣Wilson Benesch Full Circle + Act 0.5 + Lyra Argo,待聯絡後到網友家試聽,發現真是好盤一部,而且條件也全部符合,就這樣我的唱盤終於搞定。    

從資訊中了解Wilson Benesch是一家非常重視材料科學的公司,創新和研發的能力很強,第一眼看到這台唱盤時,覺得它像一座現代建築物,形隨機能的概念徹底實踐,沒有一點多餘的裝飾,除了造型的美感外,它的結構設計讓我驚嘆連連,唱盤基座是兩層黑色層板,在第一層基座上安置了馬達和電源開關,第二層轉盤基座則挖了大小兩個圓洞,孔徑經過計算,剛好讓下層的馬達和電源開關穿過,又不會與轉盤基座接觸,不用担心馬達的震動會傳到轉盤。在轉盤基座上另有大小五個鋁合金圓柱,中央的大圓座是轉盤的軸承座,上面就是包含金屬軸承的內盤和壓克力外盤;軸承座和周圍的兩個小圓座,各以一支碳塑纖維棒連接,這兩個小圓座和一個大圓唱臂座,構成一個三角形,唱臂座和軸承座間以兩支約1公分粗的碳塑纖維棒相連,在唱臂座與軸承座間還有一個小圓座也有一支碳纖維棒相連,運用粗細不同的高硬度碳塑纖維棒,將軸承座和唱臂座懸掛空中,多餘的振動也只有點的接觸,再透過這幾根碳纖維棒就全部吸收了(碳纖維的好處,除了剛性和吸震外,非常穩定不受天候溼度影響),所以Full Circle是不以重量避震的硬盤,Wilson Benesch的設計思維真是厲害。 再談這隻Act 0.5唱臂,它是一隻單點支撐式唱臂,唱臂軸承以三顆鋼珠上頂一顆鋼珠的方式,讓唱臂除了水平垂直運動外,還可以左右轉動,所以轉動平衡錘來調整Azimuth非常容易;至於臂管也要避振,多餘的振動來自唱頭和聲波,都能造成聲音不夠乾淨透明,背景不夠安靜,可是這隻臂管像砲筒一般,由粗到細一體延伸到唱頭蓋,同樣使用碳纖維材質,完全不用擔心多餘的共振。最後是它的三角形平衡錘的兩側,各有一支金屬管向前延伸到軸承,這樣設計可以降低重心增加穩定,從側面望去,平衡錘的底部和唱針尖一致,造就了絕佳的動態循跡,就像一輛超級跑車緊緊黏著路面巡航。 談到調整真的很容易,這台唱盤沒什麼可調,只要擺放架子調水平就行,唱臂也很簡單,不過沒有刻度,所以一定要用針壓計,我用Elac的校正片調超距、AB點等,VTA以試聽來調整,這時發覺Act 0.5的一個小缺點,就是VTA不能邊聽邊調,最後結果是1.8g的針壓和1g的抗滑,VTA略低於水平位置最好聽。

在實際的聆聽過程,我發現這台唱盤在複合材料加持下,沒有任何機械或材料上的共振,唱臂忠實拾取溝槽中的訊號,聲音非常透明清澈,在動態的表現上完全超越了我的CD,對於音場的透視比例很自然,完全沒有壓縮感,那是一種活生生的聆樂感受。 坐在沙發上品著Caffe Vergnano的香醇口感,欣賞這宛如建築般的簡約設計,放上一張Stan Getz & Joao Gilberto:Getz/Gilberto,當唱針落下音樂響起時,我彷彿回到了過去的美好時光。

唱片鎮


唱片鎮的目的是壓平變形的黑膠片,增加接觸面,工作上很單純,市面上販售的品牌很多,從輕量級到重量級都有;材質也有很多選擇,如砲銅、不鏽鋼、石磨等等,年前在買了個越點音響仿瑞士AAA的不鏽鋼唱片鎮,唱片鎮底部有三個圓形橡皮墊和唱片接觸,中心有一個導鎮軸,可以確保唱片鎮放置正確,然後抽出導鎮軸,讓唱片鎮和唱盤中心軸不會接觸,這樣的設計概念應該不錯。
  
實際使用時,我發現聲音比較像CD靠攏,背景相對地比較黑,聲音更乾淨些,但是換來的是活生感減弱了,再換了張鋼琴獨奏,可以更明顯的感受到聲音比較死,甚至覺得有種非愉悅的諧波失真,所以就暫時擱置不再使用。 我想唱盤和唱片鎮是否也存在著搭配問題?
Wilson Benesch Full Circle唱盤本身沒有多餘共振,不知是否和不鏽鋼唱片鎮八字不合?唱片鎮的造型和聲音是否有關?也許未來再找些不同材質唱片鎮測試,如石磨‧‧‧

追求音樂的熱情,永遠沒有終點線

週日在好友的巧心安排下,到瑞芳林大哥家中賞樂,同時也認識了幾位慕名已久的網友。說來好笑,我竟然從沒去過瑞芳,出發前用Papago查好路線,原本以為瑞芳很遙遠,沒想到從桃園過去不過一個半小時而已,經過瑞芳車站前看到明華園的舞台,想來今晚這兒一定很熱鬧,繞過車站後面的小巷來到林大哥家,進入林大哥家的玄關,即可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氣息,首先映入眼簾是朱銘的雕刻,接著是客廳牆上大大小小的油畫,還沒來得及細細欣賞,就跟著大伙兒的腳步上4樓的聆聽室,上樓的過程也是一場視覺饗宴,隨處可見一幅幅的畫作和大大小小的雕塑。
  
來到音響室門口看見樓梯間擺滿了LP,一張義大利的現代移動茶几,上面放著已醒好的Pinot Noir,進了音響室看到兩張義大利設計的沙發,簡潔造型和室內的裝潢非常協調,這間聆聽室是挑高傾斜設計,器材背牆和天花板都裝置了RPG,聆聽位置後方是唱片櫃,兩側牆只有在第一次反射點掛了厚布簾,其餘牆面沒有做任何處理,空間的長寬高比例絕佳,雖然還沒開唱,我已能想像這裡發出的美聲。從器材上來看,我們都是Genesis 喇叭用家,不過林大哥的是四件式的GII,比黃大哥的APM 1和我的G500,能發出更趨近現場的能量,其它器材也都是一時之選,從Forsell Air Reference唱盤到MBL 6010前級,驅動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300 MKII後級,唯一的小遺憾是當天的頂燈壞了,無法欣賞Forsell Air Reference氣浮臂的美妙設計。

林大哥的黑膠唱片收藏很可觀,特別是最愛的歌劇套裝版,更可怕的是天書推薦的發燒榜單(RTDF),也幾乎全員到齊,這可是讓人看著流口水啊!有趣的是在有限的照明下,林大哥放唱片的輕鬆自在完全不受影響,每次唱針都完美落在聆聽音軌的位置。當音樂響起時,透過GII的輕鬆發聲方式,從喇叭位置向後投射一個龐大縱深的音場,樂團的透視比例非常自然,寬廣飽滿的中頻和飄逸的高頻,架構在絕對權威的低頻基礎上,在聆聽的過程中,燒友總會不自覺的關注音響上的表現,所以會動動這兒,碰碰那兒,看看能否發現新的聆聽經驗,這也是燒友們「互相校對求進步」的動力。比如Psycho一定要聽到歌者站在面前,口水狂飆四濺才過癮,當林大哥略微調昇增益,GII馬上從溫柔婉約變成激情昂揚;相較之下,我喜歡原來沉穩內斂的感覺,它較能讓我輕鬆的享受音樂之美。 享受美好音樂之餘,林大哥還分享遊走各國聆賞歌劇的心得,講到激動處時,林大哥眼眶中泛著淚光,這種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才是讓我最感動的,有一句廣告slogan:「追求速度的熱情,永遠沒有終點線」,對林大哥來說,「追求音樂的熱情,永遠沒有終點線」。

喝碗抹茶


從迷上日本茶後,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燒水泡茶。先拿起竹杓舀了約兩公克的抹茶於濾網上,以薄竹片輕輕來回撥動,細緻的抹茶粉末便灑落在茶碗內,燒好的開水需降溫到攝氏八十度,倒入茶碗中,用茶筌在茶湯中以m字快速刷動,翠綠的茶湯漸漸出現細密的泡沫,端起茶碗讓茶湯滑過舌間,這時全身的細胞才甦醒過來。
  
其實抹茶源自於中國宋朝,12世紀末,榮西禪師將禪宗帶進日本的同時,把當時宋朝盛行的“抹茶”方法和茶種帶回,在榮西禪師的『喫茶養生記』中說道「茶是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常飲有治療百病的功效,飲茶在日本才得以復興,並由貴族武士階層普及擴大到民間。


由於喝茶的需求量增加,而台北市賣的日本進口茶,價錢實在很離譜,我就開始上網找茶,搜尋了很多文章,發現日本一家近三百年的茶舖--京都一保堂。「一保堂」這個名字還是皇族賜予的,意思是一心保茶,至今已經歷6代傳承,算是日本茶舖中的名店,從抹茶、玉露、煎茶、焙茶等應有盡有,最厲害的是這樣的老店,竟然建置了一個非常棒的網站,除了茶的介紹外,還詳細的解說每一種茶的特色,以及沖泡的水溫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線上訂購。

從此,平均每兩個月,我就會上一保堂的網站買茶,約四天左右收到,每次拆開包裹,一罐罐茶葉都小心翼翼地用棉紙包好,並貼上標籤和封條,封條上還蓋有店家的印鑑,讓我深深感受到百年老店的精神。去年帶EMBA同學至日本參訪,還特地抽空到一保堂茶舖買茶,其實家中茶葉還沒喝完,主要是想感受這間300年老舖的氛圍。

Avappuccino = Avocado + Cappuccino


我的夏日私房飲品 Avappuccino = Avocado + Cappuccino

材料:
酪梨1/4個
林鳳營鮮奶150 cc
Espresso 1杯(30 cc)
冰塊6個(結冰盒)
果糖或冰糖隨意甜度以個人口味為主
 
 
作法:

將酪梨切約2公分小塊放入果汁機
加入鮮奶加入適量果糖或冰糖
再加入剛煮好的Espresso
最後加入冰塊在果汁機中打40秒
倒入杯中

建議最佳的音樂搭配: Bossa Nova

揭開魔鏡符咒 ─ 鏡裡鏡外的影像戰爭


鏡子的寓言這是一個古老的中國神話。 據說,在遠古時代,鏡子的世界與人類的世界是一個不分彼此的世界。那時候,鏡中族與人類水乳交融,和諧共處,人們可以從鏡中進進出出,來去自如。可是後來有一天夜裡,不知怎的,鏡中族突然入侵人類的世界,帶來巨大的混亂,最後靠黃帝的法術,終於將他們趕回鏡中世界,並以一道符咒鎮住他們,強迫這些製造混亂的鏡中族類,從此以後僅能機械化地模仿人類的動作和外表。 不過,傳說中也警告,這道符咒的法力雖然強大,但並不能永遠維持其法力,總有一天,這道符咒的法力將會瓦解,屆時,鏡中族將會衝進我們的世界,再度興風作浪。

這一刻終於來臨了!
  
寓言的預言

「剛開始,鏡中的影像都是我們日常熟悉的事物與行為,漸漸地,當符咒的法力減弱,那些囚錮在鏡中的族類便開始作怪,形狀與動作開始變樣……最後會掙脫桎梏,衝入人類的世界……」。

這個神話對於鏡中族變貌過程有著如是生動的描述。

自從1888年喬治。伊斯曼推出他的第一部匣型照相機以來,人類與鏡中影像的關係,正如這個預言,慢慢地實現了。剛開始,鏡中的影像反映現實、記錄事實;漸漸地,他們不再甘於只做一個反射的奴隸,他們開始扭曲現實、偽造事實,一場「真實與虛幻」的影像戰爭,於焉開始。人類投入在虛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真實,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更讓這些鏡中族類的魔力,一日千里;從攝影、電影、電視到目前的電腦影像,鏡中族「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的魔咒,簡直讓人類眼花撩亂,目不暇給。這些數量龐大、千奇百怪的影像,以及影像背後所挾帶的訊息:「我是真實的,我是實在的,我們的世界比你們的世界有趣,我們的世界充滿驚奇,我們…… 」。不斷地為人類進行洗腦。其中,又以「電腦魔鏡」的威力最為強大,人類對鏡中的世界已由「真實與虛幻」的爭執,轉為對「幻象變為真實」的期待。

魔鏡!魔鏡!請給我虛擬實境
看過「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New Generation)影集的人,一定對艦上那個叫Holodeck的地方無限嚮往,人們只要到這裡,然後告訴電腦一個情境:「1958年春天的巴黎,與一位24歲金髮美女邂逅於香榭大道……」,然後,你便可以身處這個虛擬的實境中,享受你完美的豔遇。

電影「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中也透露出一個訊息;未來,旅遊對人類而言,將只是一個影像經驗記憶的移植,也就是說,你不必打包行李、趕飛機、適應時差……身心勞頓的去旅遊,你只需到所謂的「旅行社」,選擇一段你要的旅遊經驗,然後植入你腦中的記憶庫中,從此,這段旅遊經驗便成為你有生之年腦中美麗的回憶——比目前你親臨其境的旅遊更真實、更完美的回憶。

這些夢想的實現或許太遙遠了,你目前所期待的可能只是希望不久的將來,可與三五好友結伴進入「魔鏡」中(你應該可以了解,我所謂的“進入”並不像目前電視遊戲或電腦遊戲的形式),玩一場刺激驚險的冒險遊戲或來一場殘暴的世紀大格鬥,人人都可放膽一搏,因為,在這虛擬的世界裡,人類是不死之身,遊戲永遠可以重玩(當然,有高血壓與心臟病的人例外),滿足感官的刺激,而不必擔心同樣遊戲在現實世界,所會造成的傷害。

這是科技為我們描繪的「電腦魔鏡」未來的景象,由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因此,儘管我們目前所謂的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註1】,不過是一些粗糙的影像,加上沈重的裝備(頭盔顯示器、感應手套、連接線滿身。),一點也不真實,卻仍然能讓身歷其境的人,感到心靈悸動,興奮莫已。

其實,自從電視的發明,人類便已生活在虛擬實境中,與目前VR不同的地方,僅是將這經驗從被動變為互動而已,電視的虛擬實境已經造就了為數龐大的「沙發上的馬鈴薯群」,當互動的虛擬實境成熟時,人類會不會連在睡夢中都會夢囈:「魔鏡!魔鏡!請給我……」

鏡中的「 泥巴」 世界
影像的VR雖然尚未成熟,但另一種沒有影像的虛擬世界,卻已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類深陷其中,如癡如狂。這個存在於電腦網路虛擬空間(Cyberspace)【註2】的泥巴(MUD)世界,發展很快,人口膨脹極為迅速,很多人一旦進入鏡中,便會迷戀鏡中的世界而無法自拔,由於過度投入,以至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悲劇(退學、失業、瘋狂、自殺……)的事件時有所聞。

這個具致命吸引力的泥巴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鏡裡乾坤? MUD有幾種不同的詮釋(Multiuser Dungeon、Multiuser Dimension、Multiuser Dialogue、Multiuser District),不管正確名詞是什麼?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個存在於網路空間的一個文字顯示模式的角色扮演(RPG)遊戲,這個泥巴城市提供許多不同的「虛擬空間」,玩家(Player)可以選擇自己想進去的假想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可以扮演英雄、小偷、殺人魔、教父、怪物或異性等現實中不可能的角色(你當然也可以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你可以自組幫派,廣收門徒,建立MUD國度裡的正義力量或黑暗勢力,你也可以成為一個神通廣大、創造萬物的大神,創造一個理想的MUD世界。或者,你只想在裡面扮演異性,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演一場「殉情記」;這裡,都可以滿足你的幻想。由於每個互動的角色,都非常的「個性化」與「人性化」,因此,對於鏡中人而言,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卻又可以隨心所欲,擺脫現實社會的規範--想想,你的「分身」可以在MUD裡結婚生子,但你的「本尊」卻可以不受婚姻的束縛,又可以不負責任,多愜意啊!無怪乎這個泥巴世界一出現,便吸引了大批的移民潮,在可預見的將來,當這個文字的泥巴城進化到具備聲音、影像,甚至虛擬實境(VR)的世界時,恐怕將有更多的人,會徘徊於鏡裡鏡外之間,在真實與虛幻中掙扎。這時,鏡中的「分身」與鏡外的「本尊」是否能夠水乳交融,和諧地共處?亦或,有一天夜裡,不知怎的,鏡中族突然……

藏鏡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個邪惡的鏡中族(電腦存在體?),用詭計欺騙人類,化身成為人類的實在體,入侵人類的世界,開始興風作浪……,這是電影「時空悍將」(Virtuosity)的故事情節。 一個善良的鏡中族,自認自己與人類一般是有生命的存在體,具生存的權力,為了不甘被殺掉(delete),想盡辦法求生,走出鏡外,並與鏡外的鏡中族(另一個電腦存在體)結合,企圖轉化成和人類一般,變為真實與進化的存在體,--這是日本卡通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以較悲憫的角度探討鏡裡鏡外的生態環境,為鏡中族與人類的「存在」問題提出質疑。 「蝙蝠俠第三集」裡,瘋狂的科學家利用影像來麻醉大眾,在娛樂中竊取大眾內心的祕密與能量的荒繆想法,有一天會不會真的實現?(或者,他早已渾然不覺地滲入我們的生活?) 諸如此類描述鏡中族走入人類真實世界,並引起混亂的情節,經常出現於科幻故事中。「魔鬼終結者II」裡,為拯救人類而出現的阿諾,與負有消滅人類救世主任務的液態金屬人,是善良鏡中族與邪惡鏡中族走進人類世界,正邪交戰的典型例子。人類對於自己理性、規範,但無趣的鏡外現實世界,與鏡內反射危險、混亂,但充滿創造力與想像的鏡中世界,一向是愛恨交集、憂喜參半,對於鏡中族,真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人類潛意識裡害怕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像小孩常問的:鏡中族會是好人?還是壞人?

鏡裡鏡外誰是主宰?
過去,反射人類行為百態的媒體之鏡,是單向的;報紙、廣播「告訴你」,電影、電視「秀給你」,不管這面鏡的品質如何(凹鏡、凸鏡、哈哈鏡等),鏡外人都只能被動的隨之起舞。

現在,互動時代來臨了,廣播call in,電視call in,報章雜誌也來叩應,甚至互動電影也將來臨,鏡外的人將可依自己的思考邏輯,來改變鏡中的故事情節與結局,不用像過去只能被動地等待那唯一的答案。我們走進了互動的雙向道,只是鏡外人是否真的獲得更多的自主權?或者,這種自主,仍然只是一個被安排與設計的假象?

未來,當一切的資訊由原子進入全面的數位化後,鏡外人不僅能夠和鏡中人互動,而且,人人都能參與創作與修改,數位大師尼可洛龐第(Nicholas Negroponte)【註3】就認為:「在數位的世界,永遠沒有最後的作品」。此外,人人都可當主角,創造驚天動地的劇情結構。在數位的網路魔鏡中,所有的想像都是無限的可能,它的魅力以及對人類文化歷史所造成的影響,將超過「傳統之鏡」千百倍,因此,未來人類享受科技的福祉之餘,仍不免憂慮--當魔咒完全揭開之後,誰是鏡裡鏡外真正的主宰?

備戰?還是展開雙臂迎接?
長久以來,鏡子一直是人類文化歷史上一個與「現實」相對的隱喻(Metaphor),也就是「虛幻」的象徵;一個虛幻卻能反映現實與證明存在的鏡中世界,是人類藝術與文化的創作空間,代表人類感性、幻想、甚至邪惡的一面。人類對鏡中世界充滿了遐想,卻又害怕它的混亂與不確定,如何在鏡裡鏡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直是人類最大的課題。 如今,處在這解放魔鏡的歷史時刻,你將以何種心情來面對?備戰?還是興奮的展開雙臂迎接「渾沌」(Chaos)時代的來臨?或者與我一樣,興奮之餘,杞人憂天地擔心,有一天,當「渾沌」變得不可收拾時,「黃帝」會不會再度出現?鏡中族將被趕回鏡內,魔咒再度祭出,人類的世界再度恢復純樸、秩序與理性。魔鏡的神話也再度進入「似曾相似」(deja vu)的輪迴當中,成為一個古老的傳說。



【註1】 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又叫模擬真實,簡稱VR 。是一種透過電腦,讓你身歷其境融入電腦操控的虛境中,感受如同在真實世界中一般,也就是說,讓人們用真實的身軀去體驗經過設計的經驗。未來,無論是教育訓練、醫藥、政治、心理、哲學、宗教、戰爭、旅遊、娛樂、就業……等,都會隨VR 科技的進步而有驚人的改變。兩「性」也將受到挑戰,家庭朋黨結構必將重整。有人預言,VR 將會比電力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帶來更大的衝擊。

【註2】 Cyberspace: 這個名詞最初出現於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科幻小說(Neuromancer),目前普遍被使用來形容電腦網路的虛擬空間。

【註3】 Nicholas Negropont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辦人。西方媒體推崇他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當代大師之一。


虛擬塗鴉、虛擬發球、虛擬媒體戰爭 — 518的聯想

最近的倒扁活動,展現了很多創意,不禁讓我想起1997年的「518用腳愛台灣」大遊行,這篇文章是發表在當年6月的影響雜誌。

創意的虛擬塗鴉
「518用腳愛台灣」大遊行,充滿了創意,其中,最令人讚嘆的是電腦雷射塗鴉,儘管警方以鐵絲網和憲警人牆企圖阻擋遊行的抗議群眾接近總統府,但是這些部署卻無法抵擋電腦雷射的近身攻擊;看著總統府整個外牆塗寫著大大的「下台」、「認錯」等標語,想起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電影「超級戰警」(Demolition Man),劇中一群受壓迫的地下族,就經常以一種稱為「數位塗鴉」(Digital Graffiti)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於統治者的不滿。這兩者之間,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知518主辦單位的點子,是否得自這部電影的啟發?
 
 
爭議的虛擬發球

這種引人注意又不留痕跡的表達方式,潛力無窮,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大為流行;尤其即將來臨的年底縣市長選戰,雷射塗鴉一定會有精彩的演出。屆時,虛擬「發球」(請以台語發音,這是聞名的美國國罵Fu... You,會意了吧!)滿天飛,候選人「滿面全豆花」(台語)。既便是真正的人身攻擊(投射到你的臉上或身上),事後依然可以輕輕的揮手,不留下一片「雲彩」(證據),到時候,辱罵、毀謗、人身攻擊等定義與證據的蒐證,爭議性恐怕會比「養小鬼」的字眼更令人頭疼。 在此,建議傳播媒體業者,要具前瞻性,趕緊採購此類設備,以免到時僅能處於挨打的局面,而無還手的能力(當然,經濟能力較差的,多買幾片鏡子或許也可以抵擋)。其實,站在環保的立場,這種雷射塗鴉非常值得推廣,無論廣告傳播或選戰,若能善加利用,不但效果好,又可減少環境污染(起碼減少垃圾的製造),降低社會成本。但,盼只盼這種雷射塗鴉的使用,未來能朝逗趣、幽默,甚至嘲諷的影像創作方面去發展,不要僅被用來作為膚淺的標語、口號與謾罵的工具,唯有如此,才不致引人反感,也才能真正為大眾所接納。說不定這種富創意的選舉,會為台灣的選舉文化帶來新的契機,有一天,「今夜的天空很雷射」,會成為大家心裡上一個好奇的等待。

高科技的虛擬媒體戰爭
518的雷射塗鴉雖富創意,但就科技面來說,是相當low-end--也就是說相當原始,如果你見過電腦雷射效果的舞台,或欣賞過國際巨星的虛擬3D雷射MTV,你便了解目前這種稱為電腦雷射全像術﹙holograph)【註】的科技其實相當進步,只是,這些五花八門、令人目眩的電腦科技設備現在還很昂貴、使用也很複雜,因此,感覺上離我們的生活似乎還很遙遠。不過,如果不久的將來,當紐約地下鐵的「塗鴉族」,開始以這種方式來創作的話,那麼,你就可以肯定「數位塗鴉」的時代來臨了!(當然,希望屆時我們不要成為如電影「超級戰警」中被壓迫的地下族)而大眾傳播媒體也將進入一個高科技的虛擬媒體戰場,藝術創作不再是畫布、顏料或各種媒材的運用便可解決,隱藏在作品的背後將是大量的科技經驗與創意。對於一個科技烏托邦主義者(如敝人我)而言,關心的並不是媒體戰爭背後的高科技,而是高科技所帶來的生活福祉--即便是虛擬的也不錯。

期待的虛擬發洩
想想看,當電影「回到未來第三集」(Back to the future III),街頭那隻活生生,張大嘴巴的3D虛擬大白鯊(一家電影院的VR廣告),真正出現在我們街頭的時候(其實不遠了),民眾表達對當政者的不滿情緒,恐怕已不是「認錯」、「下台」等雷射塗鴉就能滿足。利用科技的創意,對於無能的行政首長處以跪立街頭,向廣大民眾磕頭謝罪的刑罰,對貪官汙吏施以嚴厲的鞭打或恐怖的凌遲(當然都是虛擬實境啦!)可能更直接,也更痛快。這種虛擬發洩,對於厚顏與無恥的當政者雖然沒有什麼實質作用,但起碼比較能夠抒發群眾滿腔的怨氣,更何況我們寧願樂觀的相信,「厚顏與無恥」的功力高到能夠經得住如此批判與凌辱(但絕不下台)的人,一個世紀大慨沒幾個,果真碰上了,只好認命。上街頭遊行一番練練身體,再利用科技虛擬「發球」一下,然後坐在螢光幕前,啃著虛擬的「二頭鮑」,一面欣賞首長們在翠綠的草地上真正的發球--呵!日子還是照過。 反正,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虛妄,人生如夢、如泡、如電…… 這是一個科技烏托邦主義者的虛擬夢囈。



【註】 Holograph 稱為全像術或全息圖,是一種3D的影像技術,講起來很複雜,簡單的認知就是--如果用在平面印刷上,就參考信用卡上有一隻鳥或其他logo的銀色圖案;如果用在立體空間上,沒看過3D雷射舞台的話,就請參考「星際大戰」電影裡裝在機器人R2-D2裡莉雅公主的求救信息。

美學

最近的報章媒體都在談美學經濟,一夕間,美學好像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主題,想起從小到大的學校教育,美術、音樂和工藝經常被英數理化取而代之,因為聯考不考美術和音樂,所以這種和現實無關的課程都可以被犧牲,卻不知這些無關痛癢的課程,深深影響一個民族的美學素養,反映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於是我們的都市有著醜陋無比的鐵窗,像工廠一樣的紅色鐵皮屋頂,樓頂上未經裝飾的不鏽鋼水塔,像怪物般林立著,快要比美復活島的摩艾巨石像,這些現象造就了今日的台灣印象。近來因為文化創意可以轉換成經濟效益,大家才驚覺美學的重要性,雖然還是務實考量,起碼開始總比不做的好,只是美學不像其它科學,無法短期速成,以目前相關單位的作法,有如病急亂投醫,能否有成效,還是個大問號?






談起美學素養,我想起去年帶EMBA同學去愛知博覽會,在眾多的國家館中,西班牙館的外觀建築採用六角型彩色陶磚的蜂巢結構,內部的規劃同樣是蜂巢的概念,分為五個隔間區域,介紹西班牙的歷史、物產、運動、科技及未來展望,每個區域的呈現都結合了藝術與科技,讓參觀者驚呼連連,在整個博覽會的參展國中,西班牙館的設計理念和展出內容,應該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展覽館。當我走出來時,不禁想起過去參加的 國際展覽,西班牙總是能吸引所有的目光,在1998年初的法國坎城唱片大展中,西班牙館也是給了我一次視覺的震撼教育。我想這種美學素養的極致展現,源自於長久以來的美學文化,而非一朝一夕的成就,像20世紀幾位藝術大師畢卡索達利米羅高第等都出自西班牙,就可知這個古老的國度有著多麼豐富的美學養分。

我認為今日的美學教育,不是急就章的開些課程,而是冷靜的想一想,如何從基礎教育著手,讓下一代不要再成為錯誤決策下的犧牲者。

在Miho Museum的一次心靈spa

驚嘆號是我對Miho的第一印象,這間遺世獨立的博物館,座落在滋賀縣山中,想要到此參訪真要心誠意堅,如果不是有心人或是時間不對(冬季下雪,封館三個月),大概也不會到這兒朝聖吧!

從停車場慢慢步行往本館,沿著道路兩旁種滿了櫻花樹,正在讚嘆自然之美時,來到一個通往美學殿堂的隧道,隧道內壁舖設冷調的鋁板牆面,配合著設計簡潔的照明裝置,似乎已淨化了走在隧道中的訪客,隨著隧道口的光線越來越亮,眼前豁然開朗,但見一座優美的鋼索吊橋連接本館和隧道,這座吊橋是沒有橋墩的懸臂橋,目的也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由於當天並非假日,因此到館參觀的訪客不多,讓我更能享受發現桃花源的喜悅。

入口的大門,稱為「夢之門」,以中國月洞門形式設計,進入館內,看到陽光從百葉窗式的天窗散射而下,照亮了琥珀色的石板牆,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氣氛,館內的每處休息地方,放眼望去盡是園景,透過玻璃巧妙地將建築和自然完全連結, 館內分為南、北兩館,主要展示包括中國、埃及、羅馬等古文明的館藏藝術品,還有就是主題特展,此行剛好是秋季特別展「中國美的十字路--大唐文明之道」,看完展覽後,我在館內的多媒體室,欣賞了一段貝聿明先生設計建造本館的紀錄片,貝先生首度探訪此地時,想到了關於桃花源記的傳說,又考量博物館位於自然保護區,必須符合嚴苛的的限建法規,決定將博物館建物80%地下化,因此,建造時必須開挖整座山,在博物館接近完成之際,又將土石植物移回恢復原狀,再多栽種7,000株植物,這種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實在讓人敬佩。完成後的博物館僅有20%的本體露出,屋頂是源自日本傳統建築的造型,使它與自然融為一體,貝先生的設計理念是古典的,但是藉由現代的建材,充分展現了東西文化融合的特色。

當我離開本館,踏著緩慢的步伐,放鬆自己,讓全身的細胞去感受這片淨土,回到了入口接待處,這兒除了販售一些精美的紀念品、畫冊等,還有一部分是餐廳,我在這兒享用了很簡樸,但是很用心製作的有機午餐,餐點是傳統的日本飯糰,材料卻是由博物館自己栽種的有機食材,這種用心和環保的落實,讓我對這人間桃花源留下了最深刻的感動,這趟藝術巡禮下來,從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到心靈都獲得了無限的滿足。

更多照片請看這裡

MIHO MUSEUM

音響架的選擇

長久以來為了找個合適的音響架,也是傷透腦筋,因為一個設計良好的音響架,不是只有造型而已,重點是它能有效地隔絕外來震動,還有就是調整和擴充性,雖然市面上可以買到很多廠牌的架子,比如義大利的Solid Steel,這個架子的避震很好,但是它沒有調整空間,加上造型有點冷硬,不是我喜歡的風格,所以要能合乎上述這幾項要求,還真有點困難。

後來在音響展看到了德國finite elemente的音響架,其中Spider系列讓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造型設計非常簡潔,融合了現代建築美學,但別以為它只是漂亮而已喔!Spider設計上的考量,絕對是高度形隨機能的展現;在材料上以複合材質為主,目的是將架子的共震完全打散,主要的四根支柱和中央接環,是以擠壓成型的鋁合金材質,橫向結合支柱是山毛櫸原木,在每根原木支柱上放置一個特殊橡膠避震座RCI(Resonance Controlling Interfaces),器材就放在這四個避震座上;其次是調整和擴充上的便利性,支柱上的小孔間隔為三公分,可隨用家的需求作調整,同時每根支柱高度是30公分,隨器材增加或變動時,可以自由擴充,看完他們的設計理念,還真是佩服這家公司。finite elemente的音響架,其中Spider系列讓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造型設計非常簡潔,融合了現代建築美學,但別以為它只是漂亮而已喔!Spider設計上的考量,絕對是高度形隨機能的展現;在材料上以複合材質為主,目的是將架子的共震完全打散,主要的四根支柱和中央接環,是以擠壓成型的鋁合金材質,橫向結合支柱是山毛櫸原木,在每根原木支柱上放置一個特殊橡膠避震座RCI(Resonance Controlling Interfaces),器材就放在這四個避震座上;其次是調整和擴充上的便利性,支柱上的小孔間隔為三公分,可隨用家的需求作調整,同時每根支柱高度是30公分,隨器材增加或變動時,可以自由擴充,看完他們的設計理念,還真是佩服這家公司。

音響展後我就購入兩組Spider,組裝時才發現架子的加工精密度很高,鎖定後完全沒有任何鬆動或搖晃,接下來調整四個角錐,確保每一點都達到水平,最後將器材就定位,拿出幾張熟悉的音樂試聽,當音樂響起時,我被嚇了一跳,因為,我聽到了有如現場演奏的活生感,聲音升級的幅度,決不亞於更換任何器材,這個經驗讓我對共震在音樂再生上的影響,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私房咖啡

不知道為什麼陰錯陽差地在Ivory的音樂心情聊起了咖啡,這話匣子一打開,可就停不了啦!每個人都說起了自個兒的咖啡經,似乎把音樂心情給顛覆成左岸咖啡。

我不在公司,就在去咖啡工廠的路上

真正的武林高手終於出手,wecare兄這週虔心烘豆,已達咖啡涅盤之境,昨日通知alc兄邀集大夥兒內湖論豆,於是今天起了個早,焚香、沐浴後,穿戴整齊上路去,沒想到居然迷路,飆到軟體園區,還好,在高人指點下,終於順利來到Formosa咖啡聖地,下車就看到自信滿滿的wecare兄,親切地招呼大家上樓。


上了三樓,打開沉重鐵門,立刻聞到濃濃的咖啡香,放眼望去,整個房間堆滿了一麻袋一麻袋的進口生豆,另外就是大型的烘豆機,發出的炒豆聲 (這兒沒有LP喔!);房間另一邊,有個小吧台,上面放著兩台咖啡機,看起來和一般商用咖啡機沒啥不同,但是玄機就在看不見的地方,原來wecare兄拆解了進口機,徹底實現完美改裝,所以,這台機器的壓力是透過空氣幫浦,再加上pid控制穩壓,穩定度算是獨步武林,這根本是將咖啡機當LP玩。當眾人投以羨慕的眼光時,只見alc兄默默不語,望著那個熟悉的空氣幫浦,慢慢露出詭異的笑容,看來牙醫診所很快會有一台空氣幫浦被移做他用。

醬油膏伺候

正當大夥兒熱烈討論之際,wecare兄很快地發給每個人一個水杯,準備接受挑戰,不一會兒,每人手裡都捧著一小杯濃濃的醬油膏,先仔細的聞香,再舉起杯子一口喝下,當咖啡流入舌尖之際,每個味蕊都感受到很平衡的苦、酸、甜,入喉後慢慢地回甘,不像一般的醬油膏那麼酸苦,這的確是高手的調配啊!喝完咖啡聊是非,從音響聊到家庭醫學,最後wecare兄還送每人一包超級無敵豆,為今天的小聚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Thursday, February 15, 2007

Ceraball

前一陣子瀏覽finite elemente的網頁,發現他們又研發出一種新產品叫Ceraball,這個系列的產品有三種型號,分別是Ceraball、Cerapuc和Cerabase,主要目的是作為器材的避震腳,其中Ceraball Spider是專門設計給Spider系列使用,於是托朋友買了一組4個Ceraball Spider,這個放在音響下的小墊材,設計結構上採三明治的方式,在鋁合金上座和基座間夾著一顆陶瓷球,將外來的振動化解,原廠聲稱比橡膠導震腳RCI(Resonance Controlling Interfaces)來的更有效。

剛拿到時,我就放在唱盤下方,取代原本特殊橡膠導震腳RCI,實際聆聽時,發現聲音是比較清晰,但是差別不太大,我想可能是Wilson Benesch Full Circle的避震作的太好,也就沒有多做其它嘗試,直到最近學校放寒假,比較有時間來做點小實驗,因此,前天將Ceraball換下來給前級使用,唱盤還是用上原本的橡膠導震腳,接下來的試聽,就從CD開始,放上了熟悉的法國Triangle試音片,當樂音響起時,我差點沒從沙發上跳起來,因為我在這張熟悉的片子中,聽到了乾淨而層次分明的音場,由前到後的定位非常清晰,音色卻有如今黃色的蜂蜜般,讓中高頻都帶著一股甜意,低頻的線條也更為凝聚,沒想到這個小道具讓我的Spider又提升一級,讓我再次印證了器材避震的重要,當然,也相對發現Wilson Benesch 實在是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能夠用多種材料和創新的概念,將Full Circle唱盤的避震作的那麼好,當然實驗後發現Ceraball實在好用,接下來想試試放在CD和DA的表現如何?